明朝四大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分别什么职能

在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少不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等部门的身影。久而久之,提到东厂人们便会想到武艺高强、心狠手辣的“公公”,而锦衣卫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不过,上述的这些印象显然不够准确,那么,这些部门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职能呢?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成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的锦衣卫是四大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设置了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工作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随着“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对于身边的大臣愈发无法信任,于是便于胡惟庸伏诛的两年后设置了锦衣卫,并授予其“巡查缉捕”的特权。

  作为直属于皇帝的特殊情报机构,锦衣卫可以不受各部门的节制,因此职权逐渐膨胀,有了滥用权力的趋势。见状,朱元璋逐渐削弱了锦衣卫的权力,并最终在洪武二十年(1387)时将锦衣卫彻底废除。然而,明成祖即位之后由于是夺权上位,因此再度恢复了锦衣卫,用来替自己监视朝野,扫除可能的威胁。

  成祖之后,锦衣卫便一直得以存续,直到末代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死于咒水之难,这一机构才算彻底灭亡。作为一个军政特务机构,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之外,还有侦察、逮捕、审问等职能,甚至当战争爆发时,锦衣卫还时常前往前线进行情报搜集甚至策反活动。不过正如上文所说,由于缺乏节制,锦衣卫滥用职权的现象屡屡发生。

  鉴于上述情况,明成祖又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和由亲信将领及亲卫部队组成的锦衣卫不同,东厂主要由皇帝所宠信的宦官担任首领。相比于驻扎在宫外的锦衣卫,东厂的主要头目就生活在皇帝身边,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活动。当然,节制锦衣卫只是次要的,让成祖下定决心建立东厂的主要因素和他恢复锦衣卫一样,都是为了加强对朝廷的控制,镇压反对力量。

  成祖想要干脆利落地扫除朝堂中的威胁,自然就要给予东厂便宜行事的特权。因此,东厂一方面可以跳过司法机关肆意搜捕缉拿嫌犯,一方面还被分配到各部门进行监视。最初,锦衣卫和东厂势均力敌,被并称为“厂卫”,但由于东厂的诞生本就有监视锦衣卫这一考虑在,因此东厂的权势渐渐超过了锦衣卫。

  锦衣卫靠着皇帝赐予的特权作威作福,而东厂其实也不遑多让。东厂的存在和发展壮大让宦官的权势愈发膨胀,另一方面,其能够随意动用私刑,且办案不受司法部门管辖的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的发生。和作为常设机关的锦衣卫、东厂不同,西厂的诞生和消亡都十分仓促,是一个辉煌一时但相当短命的组织。

image.png

  明成化十二年(1476),京城中先后发生了“妖狐夜出”、“妖道私入大内”等事件。为了加强对宫外的掌控,宪宗皇帝派出太监汪直率领一批锦衣卫乔装成百姓出宫侦察。第二年,宪宗考虑到乔装改扮颇为麻烦,于是正式设立与“东缉事厂”相对的“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于是当朝皇帝特别设立,西厂的权势迅速高涨,甚至超过了东厂。

  然而,同样的问题再度出现了。统领西厂的汪直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而人为制造了许多大案,并且肆意抓捕犯人严刑逼供,导致朝野内外一时人心惶惶。由于西厂过于嚣张跋扈,其成立五个月后宪宗便在大臣们的劝谏之下下令将其解散。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宪宗便又重开了西厂,此举直接导致了内阁首辅商辂等大臣愤而辞官。

  五年后,内阁首辅万安再度提出取缔西厂,这次宪宗同意后没有再出尔反尔,西厂也就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被其作为扩张权势的工具而复开。正德五年(1510),随着刘瑾的倒台,西厂也终于彻底灭亡。相比于锦衣卫、东厂,西厂在侦查臣民言行方面拥有更高的特权,甚至可以不请示皇帝就直接逮捕朝中官员,也难怪其只存在很短时间了。

  最后再说说六扇门,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门。在历史上,六扇门其实是明代三法司衙门,也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合称。另外,民间有时也将州县衙门称为“六扇门”,这都是由于当时的行政机构往往是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门,共六扇。而在传说当中,“六扇门”乃是明万历年间朝廷网罗武林高手、捕快、杀手、密探等人才而成立的秘密组织,是朝廷和江湖连接的桥梁。

  总的来说,锦衣卫最早成立,是由皇帝宠信的将领统领亲卫部队在宫外活动的组织;东厂是皇帝派遣心腹宦官统领的特务机构,由于能在宫内活动,权势比之锦衣卫更大;西厂是宪宗、武宗时期短暂存在的特殊机构,职能范围比起前两者更大,但也因为肆无忌惮而遭到裁撤。最后,六扇门在传说中是一个高手云集的神秘部门,但实际上当时许多机构都有统一的六扇门扇,其真实性并不算高。